「一體化神經網路」與「AI催化的第四代互聯網」,標誌著從「連接資訊」向「自主協同」的範式躍遷。其核心在於通過AI智能體(Agent)重構網路架構、交互模式與生產力邏輯,實現人機物智的深度融合。以下結合技術動因、架構變革、落地場景及未來挑戰展開分析:
一、第四代互聯網的核心特徵:AI智能體驅動的一體化網路#
範式轉型:從「人操作」到「智能體執行」
- 傳統互聯網依賴用戶主動操作(如搜索、點擊),而第四代互聯網以智能體(AI Agent) 為樞紐,形成「自主執行+人類監督」的新模式。用戶角色從操作者轉變為決策者,智能體通過「大模型+記憶系統+工具調用+規劃能力」閉環,主動分解任務、調用軟硬體資源,實現跨場景協同。
- 數據佐證:2021-2024年,AI貢獻全球48%的互聯網流量增長;2025年中國日均token消耗量達10萬億(同比增100倍),印證AI已成流量主引擎。
網路架構重構:邊緣化、高上行與多模態融合
- 流量結構顛覆:上行流量占比從15%躍升至50%,邊緣節點流量占比從15%提升至65%,核心網壓力向邊緣轉移。
- 超融合需求:鄔江興院士提出「五個一體化」目標——人機物智融合、空天地一體、存算通感智一體、安全與信息化一體、运维智能化一體,推動網路突破傳統傳輸定位,兼具計算、存儲、感知等複合能力。
二、技術支柱:智能體如何實現「一體化神經網路」#
智能體的三層進化路徑
- 單智能體:聚焦特定場景(如醫療影像分析、工業質檢);
- 多智能體協同:通過中心化編排層實現跨域合作(如城市管理中交通調度、公共服務智能體聯動);
- 智聯網(Internet of Agents, IoA):基於區塊鏈與聯邦學習,實現開放式異構智能體協作,成為人類的「數位化身」。
生成式網路與內生安全
- 多模態網路環境(PINE):通過基線技術元素化與AI動態編排,生成適配多樣化場景的應用網路模態,解決「剛性架構與業務多樣」的根本矛盾。
- 內生安全架構:結合動態異構冗餘(DHR)構造,將數據投毒、漏洞等威脅轉化為可屏蔽問題,為AI系統提供可量化安全保障。
三、應用場景:從B端增效到C端普惠#
產業端(2B):嵌入式智能體重塑生產力
- 藥物研發:文獻篩選→分子模擬→藥物設計的全流程智能體協同,縮短研發周期;
- 智能制造:工業智能體監控產線吞吐、優化庫存,Gartner預測2028年33%企業將嵌入Agentic AI,15%日常決策由智能體自主完成;
- 金融風控:房貸審批從45天壓縮至72小時,釋放人力投入高價值決策。
消費端(2C):智能體即服務(AI Agents as a Service)
- 複雜任務代理:語音指令規劃旅行(訂票/住宿/交通)、智能家居多設備協同;
- 終端革命:手機/AR眼鏡嵌入智能體,延伸感知與分析能力(如AI健身指導、虛擬角色操控);
- 健康管理:個人健康智能體整合體徵數據、醫療知識庫,提供即時干預建議。
四、挑戰與突破路徑#
技術瓶頸
- 算力能耗:AI算力占美國總能耗2%-3%,逼近6%臨界點,需通過輕量化模型與邊緣計算優化;
- 協同障礙:多智能體協作需解決通信協議標準化與信任機制(如微軟「模型+記憶+工具+權限」四要素架構)。
社會接受度與倫理
- 責任錨定:人類需為智能體決策最終負責(如醫生複核AI診斷);
- 隱私保護:聯邦學習保障「數據不出域」,區域化模型部署滿足主權合規(如印度農民補貼系統)。
五、未來圖景:實驗床建設與社會盈餘創造#
- 國家級工程裝置:鄔江興團隊提出建設「超融合網路與智能計算實驗床」,驗證「結構決定效能/安全/多樣性」理論,破解「有限資源生成多樣化結構」的科學難題。
- 社會價值衡量:微軟CEO提出「社會盈餘」理論——AI需滲透至經濟基本單元(如醫療流程優化年省180億美元),證明其創造價值超越能源消耗。
結語#
第四代互聯網的本質是 「神經中樞」與「智能肢體」的一體化:
- 神經中樞:由生成式網路動態編排資源,實現存算通感智融合;
- 智能肢體:智能體作為執行終端,在權限框架內自主行動。
正如鄔賀銓所言,未來十年是AI互聯網關鍵發展期,中國需通過多模態網路、內生安全等非對稱賽道搶占定義權。這場變革不僅重塑技術架構,更將重構人類協作範式——當智能體成為普惠生產力,文明將邁向「社會盈餘」驅動的嶄新紀元。